散文大家林清玄曾经说过:“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和走过的路。”在江山籍名医周希广的气质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位中医大家的卓越不凡和江山人身上所特有的低调与沉稳。

生于中医之家,耳濡目染

周希广,1941年出生于江山县清湖镇童家村。

年幼的周希广从记事起就在父亲开设的“一脉堂”中医馆生活,因为每天都能看见不同的病患前来求医,幼小的周希广便在心里默默立下了一个志向:要成为一个更好的医者,为更多的患者带去福音与希望。

1963年,周希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浙江中医学院,成为一名医学院的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迈出了第一步。

师从中医大家,孜孜以求

在中医学院,周希广获得了系统的学习机会,也读到了一些平时难得一见的中医宝典,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抱着《黄帝内经》、《神农百草经》、《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等这些古书,一看就是一整天……

     1969年,周希广从浙江中医学院毕业。因政治素质优秀、专业水平突出,被特招入伍,成了一名光荣的军医。

    不久,周希广被部队派往浙江省中医院进修,他的进修导师是浙江省的名中医魏长春。在他这里,周希广不仅学到了丰富的医学知识,也学到了“病人一律平等”的道理。

    有一次,某领导找魏长春诊治,魏长春并没有优先给领导看病,而是按照挂号顺序排队。助手看了之后善意提醒,魏长春不高兴的说:“到我这里找我的都是病人,病人一律平等,不要以为他是领导,就要高人一等,任何人都不能坏了这里的规矩。” 就这一件小小的事情,周希广深受教育:要做好医生,更要做有医德的医生。

    后来,周希广又在杭州市中医院跟随国家级名医杨少山学习,同样在他身上也学到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到的治疗见解。

    1979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鉴于前几年大学生短缺的现实问题,时任总后勤部部长的洪学智指示大学生回炉,以“1+2”即一个名教授带两个老大学生的模式,帮助大学生提高临床经验。周希广作为南京军区优秀的大学生代表,被分配到重庆第三军医大学跟随国内肝病专家程懋坪教授进修,被当时的医学界称为“金字招牌又贴金”,令人羡慕不已。

    对于名誉与职位,周希广看得很淡,他常说一句话:“给我升一级官、给我涨一级工资,不如让我多看一个病患,多解决一个难题。”

永保初心得始终,医者仁心

    作为一个中医大家,无论深处何处,周希广都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成为一个更好的医者,为更多的患者带去更福音与希望。

    记得在1981年,因部队下乡,单位派遣周希广去萧山人民医院会诊。会诊结束,在医院大厅,他碰到一个病人,患了重症型肝炎,面色金黄,腹部胀大,已经昏迷,被医院拒收。周希广详细询问后给这个病患开了一个方子,后来,这个病患病情得到好转。30年后,身体康健的病人叫他儿子找到周希广,希望能到萧山的家里做客,对于这份真诚的邀请,周希广笑着婉拒了。

还有一个江山籍的病患,腹部胀大,两腿发肿。在某肿瘤医院经医生诊断为肝癌,病患家属心有不甘,找到周希广,周希广诊断之后,发现这个病人并不是肝癌,他给患者开了几副中药调理,现在痊愈之后的患者已经回到了工作岗位。

    在行医的六十余年的生涯中,类似的案例举不胜举。对于周希广来说,他们只是无数病患中的一个,可是对于病患来说,周希广却是他们生活中的希望。

    周希广在部队医院工作30余年,是全军中医技术骨干,担任全院各科中医会诊。不仅如此,他还在二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4篇,1991年曾荣获南京军区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参加美国洛杉矶国际医学论文比赛,并获得金牌奖。

    他研究的治疗肝病的药物以成本低、效果好被医学界所认可。周希广在中医、中药领域的造诣可见一斑。退休之后,还受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十年,继续奋战在中医、中药研究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