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公众号  三月江Jy666

        因为相信,所以看见,因为看见,更加真实。

        曾经听说,江山新塘边镇有一处寺庙,有莫高窟式的风范,完完全全的莫高窟style。寺庙幽居于山岙,佛像隐匿于洞窟,孤芳自赏数百年,美丽自恋几春秋。

        褐色的巨石,陡峭的岩崖,在岩壁中间有个巨大的石窟,石窟洞口八根漆红的圆柱支撑起一个寺庙的大门,进入门洞,抬眼见到的是几尊高大的佛像。这似乎是一般寺庙的布局,但和其他寺庙不同的是,它建在一个巨大的石窟之中,这就是霄岩寺。

        清朝有个叫刘侃的文人,游历了霄岩寺后,写了一首很美的诗,那种七个字一句的古诗,现代人读了有点晦涩难懂,用“浅浅”体的诗意译过来,也许读起来更有趣:

        山峰仰天撑起一双巨乳,

        陡峭的石壁之下,

        神斧般划然开来了一个,

        幽幽的洞窟。

        在斜阳照不进的幽洞深处,

        有佛龛妙妙,

        颂经声飘飘,

        山色三面来,

        烟亭扼其要,

        风雨带来苍翠的春天,

        睡梦中也可远眺一脉众山小,

        此处可静修,

        也可发发骚。

        来到这里,恍惚间似乎到了敦煌的莫高窟,同样陡峭的岩崖,同样在岩壁中的一个个洞窟内,万千佛像肃立。

        沙漠中的敦煌莫高窟,洞窟中万佛屹立,凝聚了一脉文化基因;而在江南水乡郁郁葱葱的翠林丛中,崖壁之下,洞窟里也供着佛像,默默地传承着佛法的善念。

        敦煌莫高窟的石窟开凿在钙质砂岩上,那是形成于77-13万年前河流和洪流形成的钙泥质胶合砾石层,这个地层在地质学上被命名为更新统酒泉组。

        霄岩寺则是建在丹霞地貌自然形成的洞窟内。这个洞穴宽有近100米,深达50米,高有10多米,洞壁圆滑中透着紫红色砂砾的粗糙。这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它形成于约2亿年前白垩纪,也就是地球上到处都是恐龙的时代。这里的地层与江郎山的地层是同质同型同年代。

        霄岩寺与莫高窟,相似度真的高达80%

        这个在山岙深处顾影自怜,低调自恋,独自美丽的寺庙,位于江山市新塘边镇的上洋村。它曾经辉煌过,在康熙年间的《江山县志》里,罗列了江山十大风景名胜,分别是:仙霞岭、江郎山、清湖小江南、仙居瀑布、鹿溪
、景星山烟萝洞、左窝、霄岩、须女泉、石魁潭。

        霄岩寺位列第七名!

        这个奇特有趣的寺庙又是因而造?何时建造?

        这里有一个小小的善因。

        据说在明朝初期,江山城里人周重荣走亲戚到上洋村姜某家,正巧姜某家的一头大水牛走丢了。以前,牛可是农民家的镇家“重器”,是宝贵财富。姜某一家人便四处寻找,好心的周重荣也加入了帮亲戚找牛的行列,他顺着牛粪的印迹,一路走进山岙深处,见到牛正在山谷中悠闲地吃草。

        环顾四周,此处芒杆林立、岩石嵯峨、石屋石洞浑然天成。走进岩洞,恍惚间他见到了佛影飘渺。一时间,他萌发了在此处筹资建寺庙的想法。心有佛念,必须践行,回到城里后,周重荣变卖家产,又在佛徒中筹集资金,在霄岩洞中建成了一个莫高窟式的寺庙。

        到了清朝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本地人周允达牵头,对周重荣建的寺庙进行了修缮和扩建,为寺庙置办了田地山场,发展物业经济,建立寺庙运行的长效机制,寺庙的运行有了经费保障。由于此处位于江山、玉山、广丰三县交界处,风景秀美,寺庙独特,慢慢地霄岩寺成了远近闻名的寺庙,一时盛名远扬,终日香火绕绕,经鼓声飘飘。

        据说,这里低调幽深的环境,还成了避乱和隐居的好地方,红巾军首领刘家福起义失败后,据说曾隐居在这里。1943年邓子恢曾到江山,住在其黄埔军校同学严登祥家(彭村人),在上洋村一带组织抗日联盟工作,当时,邓子恢也经常到霄岩寺读书学习,或在此召开会议,进行秘密工作。这里还隐匿着革命历史故事。

        在这一带的丹霞地貌里,有三个类似的洞穴,后来都建了“莫高窟”式的寺庙,分别是:霄岩寺、云岩寺和仙岩寺,其中霄岩寺和云岩寺位于江山的新塘边镇境内,仙岩寺位于江西省的广丰境内,它们三兄弟般的寺庙,组成了一个江南版的莫高窟式寺庙群。

       

        在邻近的云岩寺里,供俸的佛像旁边,立着一个低矮一些的,穿着青衣的塑像,这看起来似乎有点另类。向寺庙管理人员了解,青衣人是一个名叫叶提太的好人,他一生默默无闻地为周边老姓行医,不求回报。他死后,老百姓自发地捐款,为他塑像供俸。

        关于叶提太的信息很少,只知道他是一个残疾人,驼背跛脚,身高不到一米五,他的相貌长得有点对不起观众,一副歪瓜裂枣的样子。

        据说他1957年开始到云岩寺行医。关于他为什么会有高超的医术?这里也有个据说。据说是因为他母亲的善行而让他得到了一个奇人的传授。1950年代,有一个来自北方的贩卖骆驼的商人到了新塘边这一带做生意,借住在叶提太家。可不巧的是这个贩卖骆驼的商人突然病倒了,身上带的钱也用完了。叶提太的母亲不嫌弃这个穷困潦倒商人,出钱给他治病,每天精心护理这个骆驼商人。后来,这个骆驼商人感恩于叶提太母亲的善良,临死前便把他祖上传给他的治病偏方传授给叶提太,并且把自己带着的犀牛角和羚羊角也全部赠送给叶提太,这两种东西是他的偏方中,必须要用到的两味药材。

        叶提太学会了骆驼商人的医术之后,1957年他便只身到了云岩寺,开始行医,他善长于看儿科。小孩子有个头痛脑热的,送到他这里后,他会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地说着一些咒语,一边磨墨,然后用毛笔在小孩额头上写上谁也看不懂的字,再给一包药粉,小孩吃了,很神奇地病就好了。

        他的墨棒中其实是加了犀牛角和羚羊角的粉沫,他用毛笔在病人的病痛部位写字,其实是在涂抹药粉。念咒和写字,是他行医的一个特色,病人身上哪个部位痛,他就在哪个部位写字,肚子痛写在肚皮上,胳膊痛写在胳膊上。经常有人抬着上山到云岩寺,过了几天自己就可以走回家,一时间,他的医术远近闻名。

        他看病不收费,由病人随缘地捐款,穷人可以免费,有钱人多捐一点,也不反对。

        1966年,这个善良的老人死于云岩寺,他无儿无女,一生孤单。他死后很多年,有人想念起他的善行,提议要在云岩寺给他立一座塑像,此提议立即得到周边村民的响应。

        但是,塑像隐去了他残疾的肢体和歪瓜裂枣的容貌,人们按照他善良的心灵和一生的善行,美化了他的形象。

善者美!

        

       

(图为“江峡秋王”甜柿,产于峡口,摘了可以直接吃,有苹果味的柿子。宣传一下江山的特色农产品)

        是否约起?在这个好柿上市的季节,到霄岩寺走一走,品味一下这个莫高窟风格的寺庙,更要敬仰一下叶提太这个善良的老人。(注:图片为邱招席先生提供,致谢!)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WUIdu2NQbL_8a67hGO–8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