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勤治村

专心“一”志带民富
—记江山籍开化县金星村村支书郑初一

    雨后的开化县华埠镇金星村,一排排房屋错落有致,路面干净整洁,山间云雾缭绕,宛若一颗璀璨的“金星”。从过去群众眼中“晴天都要穿雨鞋”的穷山村,到远近闻名的省级文明村、小康示范村;从一名基层村支书,到走进人民大会堂的党的十八大代表。金星村与这个村的“当家人”郑初一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日前,记者走进金星村,采访金星村村支书郑初一,聆听他带领村民建设美丽村庄、走上致富道路的故事。

【江山骄子】之郑初一:不忘“初”心勤治村 专心“一”志带民富

凝聚民心难变易

    1994年,33岁的郑初一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彼时的金星村,基础设施薄弱,道路交通条件极差。郑初一深知:村子要想发展,必须先把桥修起来。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便是将全村人盼了数十年的金星大桥建设完工。为建好这座关系全村未来发展的大桥,郑初一与村干部们每天起早贪黑,工人工作到天亮,他们也在现场忙到天亮,无论刮风下雨从不缺席。郑初一每天都带头“盯守”在工地上。一年后大桥建成,不仅让金星村告别了“出村必须坐船”的历史,还成为一座架起民心与信心的桥梁。
【江山骄子】之郑初一:不忘“初”心勤治村 专心“一”志带民富  在金星村,从19岁起开始担任村干部的郑初一是村里公认的大忙人。有村民这样评价郑初一,他是一辈子做了人家两辈子的事情。郑初一告诉记者,自己最喜爱习总书记的一句话“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穷村要焕发新貌,一定要让广大村民的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当选村支书后,他率先在全县村一级施行了“村干部晚值班”制度,让村委会的灯亮起来。不仅如此,他还利用到镇上开会、办事的机会,为村民代理代办各种事项,被村民亲切地称为“跑腿支书”。民心齐,泰山移。在郑初一的带动下,村两委扎实做事、一心为民,定时开展民情沟通,实行为民服务全程代办,推行村干部连心服务卡,组建8支连心服务团队,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纳米。这些举措极大增强了村子的凝聚力,村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情高涨,饮用水、电网、旧村改造等多项民心工程如期完工,一桩桩在村里老人看来难如登天的“大事”相继完成。

规划布局乱变齐

    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金星村,村内道路泥泞,房屋凌乱不堪。面对村里杂乱的布局,郑初一又动起了脑筋。1996年的一次偶然机会,郑初一到奉化市滕头村参观,滕头村合理的村庄布局和漂亮的村庄环境让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暗下决心:金星村的发展也一定要规划先行。回来后,郑初一马上开始推敲琢磨,结合村子实际,充分利用村中原有空地,花了3个多月动笔设计,大致勾勒了金星村未来布局的轮廓。

【江山骄子】之郑初一:不忘“初”心勤治村 专心“一”志带民富

走进金星村办公室,一幅精心装裱过的《九七年度金星中心村村庄道路手绘图》呈现在记者面前。只见眼前的金星村版图,五纵四横的主干道错落有致,干道两旁一栋栋房屋整齐有序。“规划的主干道经过前任村支书家,老支书二话不说就答应搬迁了。”郑初一介绍,当时还有村民不愿意搬迁的,自己不厌其烦地上门做工作,最后房子搬成了,自己也与村民成了好友。

金星村先后投入600多万元用于美丽乡村建设。除了7000米长的“五纵四横”主干道,还建成3000米长的环溪绿化景观带,消灭了“赤膊墙”,构划了“民富村美,自然和谐”的生态型新农村发展蓝图。今天的金星村,村民人人盖起了小楼房,住上了设施齐全的新屋,老年活动中心、村医疗卫生服务室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而这幅完全靠粉笔绘制的规划图,也一直沿用至今。20多年来,村子的内涵和百姓的生活变了,不变的是村落布局形成的规整。

发展民宿穷变富

    规划不仅给金星村带来了“颜值”的提升,也为村民增收提供了新契机。1500平方米村口公园、3000平方米休闲公园、万米环村江滨绿色休闲长廊、7000平方米生态停车场等一系列基础设施的建成,让过去依靠种植芝麻、玉米、茶叶等农作物为生的金星村民看到了发展民宿的希望。2016年8月,为对接乡村生态旅游,让前往花牵谷的游客吃住在金星村,“优宿”民宿首次被引入金星村。截止到目前,全村共有民宿17家,床位200多张。
【江山骄子】之郑初一:不忘“初”心勤治村 专心“一”志带民富  村民徐卫团原先经营了一家摩托车修理店。由于生活条件好了,骑摩托车的人越来越少,生意也渐渐不如以前。2016年,瞅准时机的徐卫团回到村子里,开起了村里第一家民宿。“平时在家泡泡茶,招待客人,赚得比修摩托车多多了。”徐卫团欣喜地相告。

担任村支书24年来,郑初一忙碌又始终快乐着。在他的带领下,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收入节节攀升,村容村貌日新月异。金星村人均年收入从最初的1800多元增长到如今的20000余元,获得了“全国绿化造林千佳村、浙江省首批小康建设示范村、省级基层先进党组织”等一个又一个荣誉。

如今的金星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年轻人外出挣钱,中老年妇女种茶采茶,中老年男劳力在家经营民宿,实现了“家家有收入,人人有事做”的目标。在村里工作四十载的郑初一,始终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带领村民奔小康的路上。


(来源:掌上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