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坐。
一起听听故事。

明朝万历四十七年(1619)正月,江山南门徐氏第十五世孙徐日葵和同乡举子一起前往北京参加礼部会试。

天子脚下的熙熙攘攘,让这些辟居小城的学子,觉得既新鲜又陌生。很快,他们在北京城东门外找到了江山会馆,尽管当时的会馆陋粗朴简,但乡音的问候,仍然让身处异乡的士子们,心底深处多了一份踏实,多了一份自信。

会馆,也就是今天商会的前身,他们以地域为中心,是旅居外地的同乡商人寄宿与互助之地,在明清科举时代,会馆也是同乡举子进京赶考的落脚点。

二月,江山县城的孔庙,长出几朵紫色灵芝,这是祥瑞,几天后,京城传来消息,徐日葵荣登皇榜,以殿试二甲第67名的成绩赐进士出身。

乾隆《江山县志》影印

根据明朝官制,新科进士并不马上授予官职,徐日葵被安排在刑部成为观政进士,三个月后,实习结束后的徐日葵擢升为江西清吏司主事,正六品。

公元1620年7月,万历帝驾崩,太子朱常洛继位,改年号为泰昌,这个明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仅在登基一个月后,便暴病而亡,因此,当年的一月到七月,定为万历四十八年,八月到年底,定为泰昌元年。

这年十月初一,六十九岁的父亲徐九皋因病去世,徐日葵移交了清吏司的工作后,回家丁忧。

丁忧,也叫丁艰,是古代的一种道德礼仪,也是职官管理制度,每当父母遇丧,无论儿子身居何处、担任何种官职,都必须从知丧事的那一天起,辞官回家,为父母守孝。

公元1621年,朱由校继位,年号天启。然而,这位才16岁的少年皇帝,沉迷于木匠的刀锯斧凿,对于突然登基并没有任何准备,于是朝中政事,就交由太监辅佐,这也为后来的魏忠贤干政,提供了土壤和机会。

天启二年(1622)夏天,广西举人张凤翼被朝廷敕封文林郎,成为江山知县。同年秋天,衢州知府林应翔准备重修《衢州府志》,发文要求下属的五县予以配合。

然而,《江山县志》的上一次编修是在明代嘉靖时期,相距已有八十余年,志书早已散落民间,于是张凤翼只得一边收集现存史料,一边拜访贤人大儒,在乡人的指引下,他来到徐日葵丁忧的墓庐,希望徐日葵能主持修志工作,然而,此时的徐日葵正在为父守孝,予以拒绝,于是张凤翼只好回去等待。徐日葵在后来回忆说:是时,余尚庐次山中,公迟之。

十一月底,徐日葵回到家中居住,张凤翼又派人前来,商谈县志编修之事,于是他又以丁忧未结束,婉言辞绝。次日,张凤翼亲自到了徐日葵府上,曰:“尔乡髦哲,或养高泉石,或奋志书帷,惟吾子读礼甫毕,王事未躬,强为我辑之。”,意思就是说:江山才智出众的人很多,只是有的人归隐山林不问世事,有的人立志功名奋力苦读,他们都不便打扰,惟有您功名已就,且因丁忧暂时还不去任政,所以只有您有这个能力和时间,来担当修志的重任。徐日葵见张知县为修志也是盛意拳拳,推托不得,于是应承下来。

天启《江山县志》影印

天启三年(1623)正月,张凤翼他们在民间寻访过程中,得知前任知县蒋九觐因为工作调动,手中尚有未付梓的江山县志稿,于是派人前往蒋知县的老家福建晋江,找到他的儿子蒋德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拿到了手稿,接下来的事,顺利成章……

二月,徐日葵丁忧期满,拜别母亲后,回到北京。因为当时制度是回避原籍,同品对调,官员丁忧结束后,不再回到原来岗位,只是以原职回到京城,等待朝廷任命新的岗位。

在北方的细雨中,徐日葵不禁挂念起远在江山家中的母亲,特别是想到去逝的父亲时,更是泪湿满襟。他找到好友时任户部尚书的韩爌,向他倾诉对父母的思念之情,当然他更希望的是韩爌能为他去世的父亲徐九皋写一份碑铭。

这天,徐日葵和几个江山同乡郊游,在经过城东江山会馆时,回想起当年进京赶考寄居的往事,望着越发破败的房子,他萌生了新建江山会馆的念头。于是,他一边拿出自己积攒多年的俸禄作为重建的基础,另一边,他寻找在京的江山乡贤捐资,倡议大家为新江山会馆的建设出钱出力。

他也许没有想到,四百年后的江山,家乡人民像他们一样,为了拥有一个房子,克勤克俭,缩衣节口,硬生生把一个小城的房价推向了三衢大地的巅峰,当然,他们是为了大家的房子,现在的人们是为了自己的房子。

五月,天启版《江山县志》的初稿,整理完成,作为编修的主事,徐日葵泼墨挥毫为县志写序,落款是北京刑部江西司主事邑人徐日葵,这也正是明代后期回避原籍,同品对调丁忧制度的真实体现。天启版《江山县志》共十卷,但大陆和台湾的图书馆一直都只藏有八卷残本,2016年,在档案局徐青局长的牵头努力下,从日本宫内厅书陵部复印回十卷完整的天启《江山县志》钞本,从此,徐日葵和张凤翼编修的天启《江山县志》成了江山现存历史最早的完整志书。

徐日葵手书的

四季迭更,春去秋来,明天启三年(1623)九月,在北京城的真如寺胡同西口,三层十二间新江山会馆建成,共耗用黄金250余两,这其中来自江山同乡的捐资200两,徐日葵个人50两,在那个无木不雕,无石不刻的年代,会馆的样子,请大家自行脑补。

刘梦得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在徐日葵的眼中,这悲凉寂寥的秋景更是远胜花红柳绿的春色,因为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首届江山人发展大会,将要在江山会馆内隆重举行。

这天,在京城的江山籍老乡,挤满了整个江山会馆,“或筮仕郡邑,或晚秩台衡,或出入京华迄无常趾嗣牵车服贾者,间一二至焉。”他们中有的是位高权重的官员、有的是刚步入仕途的新秀,有的是在京城做生意的商人……彼此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他们都是同一个身份参加,那就是“江山人”。每一个赶去参加江山人发展大会的江山老乡,走进会馆那刻,迎接他们一路仆仆风尘的,是那句江山腔的问候:里 吧(来啦),瞬间,热泪满眶。江山方言响彻在整个会馆,大家叙述着离开家乡时的往事,憧憬着家乡发展的未来……对故乡的满怀期待,那是游子对江山最真的爱。

席间,众人都夸赞说,这一切都是徐日葵的功劳。徐日葵起身,举起酒杯,感谢大家的抬举,他说:“有往日乃有今日,有今日仍有异日,今者藉梓戚以竣役,与有荣施,若夫修葺之、恢拓之,责在后之君子……,后来度越不佞者,指不胜屈,邑馆可藉以不朽矣。”如果用我这个俗人的语言翻译,那就是:因为有前人修造了江山会馆,才有今天的新江山会馆,以后还会再有更新的江山会馆。今天的会馆建成,是因为有江山同乡的共同努力,如果会馆以后需要修葺更新,那么希望未来的年轻人能担起这个责任……,我相信,以后超越我们的江山后辈,扳着手指头数都数不过来,江山会馆以后会越来越好。

徐日葵写的京都江山会馆记》

四百年前,徐日葵的这番话,如同是对后代江山人的殷殷嘱托,这份四百年前美好的愿望,正在跨越时空,被今天的江山人所传承与发扬,江山商会已遍布全国各地,江山人发展大会也在领导的努力下,办了一届又一届。

在会馆建成两个月后,也就是1623年的11月,徐日葵接到了朝廷任命,擢升为四川清吏司郎中,正五品。同年底,他收到了好友韩爌为他父亲写的碑铭《徐公鹤秋墓碑记》……

韩爌写的《徐公鹤秋墓碑记

刚接到电话,得马上出去搬砖,糊口才是重点,就此搁笔,如果大家对徐日葵的故事感兴趣,下周我再续写他的后半生官场故事。

声明:本文是个人爱好,非官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