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盛夏,江山市凤林镇大悲山村内,蝉栖梧桐,鸣声高远,青山绿树环抱下,更显清幽。然而,很少有人知道,70多年前,这里在经历了一场腥风血雨后,长眠着几百位为国捐躯的无名抗战官兵。

为考证无名英烈背后的抗战故事,江山市档案局(史志办)的工作人员姜燕萍查阅了大量馆藏的民国档案,并多次进行实地调查访问,历时半年,终将这段尘封已久的史实揭开——1938年11月,国民政府军政部第66后方医院迁驻凤林镇,前后驻扎了4年之久,收治了万余名在抗日前线流血受伤的官兵,为抗日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3周年,重温这段历史,就是希冀更多人铭记抗战历史,传承抗战精神。

“祠堂、社屋都住满了伤兵,全部打地铺,一个紧挨着一个睡在地上”

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1938年10月,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11月,国民政府军政部第66后方医院奉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令移设江山,派员四处寻觅合适的医院地址。

江山素有“东南锁钥、入闽咽喉”之称,杭江铁路的开通,加上公路、水路的便利,遂成抗战大后方,几十家中央、省级机关单位陆续迁移江山,还有军事训练团及过境待命部队驻扎在此,一时间市面繁华热闹至斯。因城区驻有第七临时医院、第1077兵站医院、第11后方医院等战时后方医院,第66后方医院将院址选在凤林镇。这里运输便利,房舍宽松,粮食也较为丰富。

第66后方医院迁至江山后,凤林镇姜氏祠堂曾住满抗战伤兵。姜利根 摄

12月,第66后方医院由永康迁移到凤林镇,总部设在位于镇中心的天主堂,院长为李尹希上校。凤祥村90岁的老人叶培海还能忆起当时的一些情况,他说,天主堂大门前悬挂着“军政部第66后方医院”的牌子,是医院领导办公的地方,“李院长长得胖胖的,个子较高,门口有卫兵站岗。”

记录着第后方医院相关情况的江山市档案馆馆藏档案。

据《军政部第六十六后方医院编制表》记载,该院共有职员221人,也设有文书、传达、木匠、缝纫、理发、洗衣、炊事等人员。该院驻凤林期间,日平均住院人数达1500余名。

因伤兵数量众多,凤林境内的公共建筑几乎都住满了伤兵,姜氏祠堂、周氏老祠、周氏新祠、叶氏祠堂、听水庵、资福寺、下宅厅、鸣山殿等都住过伤兵。据凤里村88岁老人叶江法、凤祥村90岁老人周冬香、凤祥村86岁老人周开喜等人介绍,“伤兵先是被送到姜氏祠堂医治,再送到各个祠堂,重伤兵大多住在下宅厅。各处的祠堂、社屋都住满了伤兵,全部打地铺,一个紧挨着一个睡在地上。伙夫在叶氏祠堂烧好饭,就挑到各处去送饭。外面有人看守,不能进去看的。我们小孩子觉得又好奇又吓人,有时会在门外偷偷瞄。”

记录着第后方医院相关情况的江山市档案馆馆藏档案。

第66后方医院驻凤林前后近4年,收治伤兵总数预计约1万余名。据江山档案馆所藏档案《军政部第六十六后方医院代发江山动员委员会犒赏住院伤病官佐名册》和《军政部第六十六后方医院代发江山动员委员会犒赏住院伤病士兵名册》记载,截止1940年7月27日,已累计收治伤病官兵4299名,名册记录了入院号数、师、团、连、阶级、姓名、犒赏金额、盖章或指模等内容。

根据档案考证,该院收治的伤兵主要来源于第三战区各部队,另外还包括在浙皖苏闽活动的忠义救国军、浙江自卫队、浙卫团、游击总部、税警队等抗战队伍,职级最高的为上尉,大部分是普通士兵。

村内曾有一座抗日成仁将士公墓

凤林镇大悲山村内曾有一座抗日成仁将士公墓,历经岁月的变迁,已难寻痕迹。

村民回忆,这座公墓位于大悲山村的牛尾山,当时征用了多位民夫修筑公墓,建有纪念碑一座,碑上刻有阵亡将士名录。为褒扬忠烈,第66后方医院曾在公墓四周数度种植木苗以求荫庇忠魂,因山土瘦瘠,外加风雨摧残终未成林。最初,每座坟墓前安放一块石碑,大小不等,视职位而定。上面刻有牺牲者部队番号、姓名、籍贯、年龄、职务等内容。后期,因石碑制作供应不及,墓前改立一块木头牌了事。

说起大悲山公墓,当地80岁以上的老人都印象深刻。据他们回想,整座牛尾山密密麻麻都是墓地,约有三五百穴。

在大悲山发现的抗战将士墓碑。

公墓所葬者都是在第66后方医院医治无效后牺牲的官兵。伤兵牺牲后,先是被送到姜氏祠堂,装入棺木,鸣炮一响,再送到公墓下葬。刚开始使用的都是厚厚的棺木,后来,随着阵亡官兵数量的不断增加,棺木逐渐变薄。

据村里老人们回忆,“当时不仅凤林,还有周边的木匠师傅都在日夜加班帮后方医院赶做棺材,棺材做好了就抬到姜氏祠堂。刚开始新做的空棺材要四个人才抬得动,后来二个人抬一口棺材,再后来一个人挑二口棺材,最后一个人可以挑得动四口棺材了。”

上世纪50年代,村集体在公墓山种满了茶籽树,七八十年代把茶籽树推掉盖厂房,现在已经完全看不出原来的样子了。

大悲山村80岁老人周新云说,“我家就在公墓边上,知道得很清楚。公墓起码有几百穴,军官和士兵的墓不同,军官的墓是竖葬的,垒起来一个椭圆形的小山墩,士兵的墓是横排葬的,两穴墓相距约一米五,墓前竖有小石碑,俗称锄头碑。”

1942年5月,浙赣战役爆发,第66后方医院奉令紧急撤离。6月10日,日军攻占江山县城,天主堂、周氏新祠、周氏老祠、资福寺等均被日军烧毁,惟有姜氏祠堂未被烧毁。2001年,这一祠堂被列入了省级文保单位。

“他们曾在前线杀敌卫国,保我家乡,凡我后方民众,自应加以优待”

第66后方医院除住院伤兵、医院职员外,还有部分官兵家属也长住在此,如此大规模的外来人员涌入凤林,后勤供应成了棘手问题。

首先是房屋物品。周边的公共建筑如祠堂、庙宇等几乎全部被征为病房和仓库,境内大户人家的房舍也被租用一空。大街小巷都散布有官兵住所。稻草乃为伤患员兵编制草垫的必需品,每年约需稻草6000余公斤,秋收一过,凤林、茅坂二乡公所即四处征募草料备用,贺村乡公所也得准备伤兵中途宿夜需用稻草。另外,地方政府还得负责为伤病员筹备过冬的棉衣棉背心、棉被等。

伤兵运送也是问题。伤病员乘火车沿杭江铁路到江山贺村火车站,一般在贺村附近宿一夜,再通过水路和陆路到达医院。水路是坐排筏到凤林码头下船,陆路沿江广公路乘汽车到凤林大悲山下车,然后轻病员步行到医院,重伤患者还得由凤林乡公所派出担架队运送至医院。

粮食供应当然不能忽视。平时,军粮由第三战区兵站总监部负责采购,从江西省领购,沿杭江铁路运到贺村,再用竹筏经水路运到凤林码头,最后挑到鸣山殿仓库。遇到战事紧张、交通中断或兵站总监部屯粮不足时节,粮食供应的重任就落到了地方政府身上。

1940年11月,第66后方医院函请江山县政府采购粮食,“需粮官兵人数1528人,委托采购白米592担(一担计一百市斤),交货时间12月1日。”其时,江山全县军医院人数已达3万余人,对本为缺粮县份的江山来说,供给军粮极感困难。

时任县长丁琮函令凤林乡公所:“该院各负伤士兵曾在前线杀敌卫国,保我家乡,凡我后方民众,自应加以优待,仍仰极力协助采购。”凤林乡公为完成筹办军粮任务,向各户强制收购,全乡存粮数量因之锐减,各户食粮几已搜罗一空。

第66后方医院驻凤林期间,地方秩序稳定,官兵与民众和睦相处。李尹希院长对官兵约束甚严,住院荣誉军人亦安守本分,绝少越轨行为。该院还在凤林西溪淤溪边开辟了一爿面积约20余亩的荒沙滩,作为荣誉军人及看护士兵农场,减轻地方供应压力。逢年过节,县商会及各乡公所前往各商店募款购办月饼等,慰问第66后方医院荣誉军人。

军民感情益臻融合,后方秩序尤见安谧。

编后

70多年过去了,战争的阴霾已烟消云散,大悲山公墓芳草萋萋,物是人非,除几位耄耋老人还记得往事外,大多数当地人对这段抗战历史都不甚清楚。其实,除了江山大悲山,在衢城小西门一带、衢江区樟潭街道、常山县城等地,均曾发现抗战时期后方医院的遗迹或遗物。为了抢救濒临遗忘的抗战历史,为了慰藉牺牲的抗战英烈,我们也向各位读者征集这些后方医院的相关实物资料,以期完整地记录和还原历史,保护好这段真实的抗战记忆。

评论:对历史有礼,从尊重每一个牺牲做起

若尘

在风光旖旎的夏威夷檀香山,有一个在美国人眼中非常庄严神圣的国家机构:国防部战俘与战斗失踪人员联合调查司令部。在他们的观念里,死不见尸、忠骸不归故里,都算是“战斗失踪人员”。

这一机构每年都会斥巨资,在各种极端不利的海外环境中,甄别出美军的忠骸、遗物,想方设法运回国内。这不仅是在践行美军在出征前,许下“要带每个人回家”的承诺,更是他们用强有力的事实教育国民,让每个人尊重军人对国家的牺牲与付出。

参观过此处的中国军事专家都感叹:美国的强大,不仅是军事技术的“硬实力”上,更在这些点点滴滴的文化“软实力”上。

前不久,有这样一条新闻引人关注:河南省南召县一处安葬抗日英烈的墓地在当地企业施工过程中被破坏,残碑、遗骸散落一地。和衢州、江山、常山等地的后方医院一样,当地也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军政部第25后方医院驻地,许多抗日英烈当时都被厚葬,谁料百年未过,却落得如此惨景。

抗日战争是我们中华民族近现代史上的一大壮举,全民族精诚团结,共御外辱,取得完全的胜利,结束了百年屈辱的历史。然而我们在现实中对这段历史的缅怀,怎能用如此姿态?

历史无情,人有情。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人们对捐躯赴国难的英烈都怀着朴素的崇敬之情。基于更现实的考量,如果全社会都不尊重那些为国牺牲的忠魂,那么再到危难之际,还有谁会挺身而出?

翻开我们的记忆,衢州在历史上很难说在这方面做得有多么优秀,府山上的抗战纪念碑荡然无存,多少忠魂埋骨地也曾狼藉。然而,值得庆幸的是,在衢州,始终不乏饱含深情的人们为之倾注心血,他们对历史细节的考证,对真相的探寻,是我们“对历史有礼”本该拥有的敬意。

可怜无定河边骨,不该只是春闺梦里人。这些牺牲者更应该得到保护和尊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凝聚我们的民族力量,照亮我们的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