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中日战争的全面交锋,中方伤员数量急剧增加,抗战后方医院成为抗战时期伤员的给养站,为前线杀敌将士筑起了最后一道生命线。 1938 年 11 月,奉第三战区长官部命令,第 66 后方医院经永康急速撤离,并函告江山县长丁琮,请江山县政府确定选址。丁县长虽因江山旱灾严重、粮食减产,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但受时局所迫,从抗战大局出发,最终决定第 66 后方医院于 11 月底进驻江山县凤林乡。
据江山市档案馆馆藏《军政部第六十六后方医院编制表》记载,李尹希任第 66 后方医院上校院长、喻哲章任中校医务长、胡承麟任少校军医主任。整个医院共有医护职员 221 人,其中准尉以上军衔职员 36 名、上士以下军衔职员 185 名。
1937 年 9 月 16 日,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和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与国民党浙江省当局谈判,双方在“和平统一、团结御侮”的前提下达成了停战协议,合作抗日。因此在此后的四年间,抗战后方医院成为国共前线伤员共同的后方医院。而第 66 后方医院,不但救治了众多的新四军伤病员,还有一段隐藏在历史烟云中的秘密营救新四军伤病员的仁义之举。
1941 年 1 月,蒋介石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新四军成为蒋介石首当其冲欲除之而后快的共产党军队。此时,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密令第 66 后方医院立即把收治的新四军伤病员送往上饶集中营。得知消息当晚,李尹希思之再三,感觉事有蹊跷,便连夜拽来新四军负伤营长冯天惠,告知详情及对此事的不祥预判,谋划设法营救新四军一众约 80 余人。李尹希从医院经费中,秘密发放给新四军伤病员每人三块银元,尔后趁夜护送到浙闽交界山区。凌晨二时许,待冯天惠一行脱险后,医院里突然枪声大作,自导自演了一场医院遭游击队奇袭、救走新四军伤病员之瞒天大剧。
1942 年 5 月,浙赣战役爆发。国民政府为争取更多时间给浙西地区后方机关、医院等安全撤离,下令驻扎在江山凤林的第 66 后方医院向南迁至龙泉,与 204兵站医院合并。6 月初,衢州、江山相继沦陷。日军主力一部约 7000 人,沿江浦公路南下,意图追击转向福建的国军 49 军。农历 7 月 14 日,当凤林人们正准备迎接七月半中元节时,日军败退残部也正途经凤林,出于对后方医院驻扎地的报复,凤林的天主堂、周氏新祠、老祠、徐氏宗祠、社屋殿等因曾作为医院旧址均被日寇焚毁。
青山不语,绿树长青。80 年光阴,物是人非。时过境迁,我们很难再找寻到当年医院的踪迹;当年的周氏新祠,也被日军焚烧得仅剩余楹,然而这棵数百年的大樟树,似乎以它不徐不疾的年轮,圈阅着历史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