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来,他一直默默耕耘在医学的基础和应用研究领域,如今,在肿瘤免疫治疗科研中取得可喜的成绩,并成为国内细胞免疫疗法的翘楚,用自己的一份情怀、一种坚持和一颗初心守护生命的绿水青山……

他,就是金华君——上海细胞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细胞治疗集团”)联合创始人、首席技术官、副总裁,上海细胞治疗研究院执行院长。

因为一份情怀,他跨进医学殿堂

1979年中秋佳节,金华君出生于江山市清湖街道祝家坂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和许多优秀人才一样,金华君聪明好学,成绩优异。1994年,他考入自小就梦寐以求的江山中学学习。

在高一阶段,金华君的成绩一直位居班级前列,且文理两科齐头并进。到高二年级要文理分班时,他陷入左右摇摆之中。“说心里话,我的理科成绩在班里属于‘第一方阵’,但我又很想选文科班,因为那样更合有利于走行政职业路线,也能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金华君坦言。

班主任徐衍昌老师看出金华君在徘徊,就把他叫到办公室,从其性格特点出发进行分析引导——你为人耿直,稍缺八面玲珑,但求学踏实严谨,更适合读理科,而且潜心于学术,掌握专精的实用技能,同样能实现“造福于民”的情怀。徐衍昌老师的一番谈话,令金华君心里豁然开朗,,放下包袱选择了理科班。

在理科班,金华君展现出了过人的生物学天赋,生物课常常满分。高二那年,他临时被学校推选参加全国生物竞赛,虽然未经过系统竞赛课程培训,但他还是考得全国三等奖的好成绩。这也促使他与生物研究结下了难分难解的情缘

“生命科学奥秘无穷,值得我不断探索。”金华君说。1997年,他考入武汉大学,被该校生命科学学院国家生物基地班专业录取,专攻生物学研究。在逐渐深入的学习中,他发现医药是生命科学的出口,便开始对医药学产生浓厚兴趣,一有时间就去旁听该类课程。

2001年,品学兼优的金华君被武汉大学选拔为保研直博生,获得了继续深造的机会。武汉大学对于博士生毕业有一个不成文的标准,即在SCI期刊上至少发表论文一篇。在SCI期刊上发表论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在研究范围内有较大的突破,方能入选。一些学生之所以被延迟毕业,很关键的原因就是论文“拿不出手”。

在导师的悉心指引下,金华君如鱼得水。不管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金华君常常泡在实验室里。那些在别人眼里枯燥乏味的研究,在他看来别有趣味。

孜孜不倦地学习,金华君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突飞猛进,甚至将许多学长“甩出好几条街”。他也先后在SCI期刊上发表了两篇影响力较高的论文,受到业内学者的点赞。2006年6月,他顺利取得武汉大学遗传学博士学位,并荣获“优秀毕业研究生”称号。

因为一种坚持,他迈向更高平台

金华君介绍相关情况

拿到博士学位后,金华君站在了职业生涯的一个十字路口——是留在武汉大学继续深化自己的研究,还是前往广州,和爱人同在一个城市工作?

经再三思考,金华君选择了后者。“我当时作出那样的选择,是不想让爱人太辛苦,毕竟两个人在一起,生活才更好。”金华君笑道。

2006年7月,金华君前往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任教。

在一次学术交流中,金华君认识了浙江理工大学的教授钱其军,其团队下的基因治疗研究室,让金华君很感兴趣,并与钱其军教授开始了越来越密切的交流联系。钱其军教授也十分赏识金华君的个人能力与锲而不舍的精神,向他抛来橄榄枝。

2007年7月,压抑不住对基因研究的向往,金华君告别广州,前往浙江理工大学任教。而这一次,金华君的爱人“迁就”了他。

“他曾为了我放弃研究,南下广州陪我。但这些年来,他的研究方向我很支持,他的坚持更值得我们共同努力,所以我决定辞去收入挺好的工作,和他在一起。”在金华君的妻子看来,爱情既是相互欣赏,更是相互支持。

2009年1月,金华君又被钱教授招揽至上海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以下简称东方肝胆外科)基因—病毒治疗研究室。

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为我国肝癌治疗界“超级舰队”。有了更高的平台,金华君夙兴夜寐,精诚研究。其间,他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2项“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了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付出终有报,随着科研成果的问世,金华君的职称一步一个台阶,成为教授,并担任科室副主任。

2012年,在我国肝胆外科泰斗——吴孟超院士的支持下,由钱其军教授牵头,经上海市科委批准,上海细胞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金华君任副主任。

在长期的研究中,金华君逐渐认识到,传统放疗、化疗难以根治肿瘤,而通过摸清复杂的、因人而异的癌症致病机理治愈癌症,又仅限于一些论文的阐述,在临床实践中往往事与愿违。

纠结在千变万化、难以捉摸的癌细胞,只会乱花迷眼,被牵着鼻子走。何不以不变应万变,从癌细胞的天敌——免疫细胞入手,把它们作为“反制”癌症的工具呢?然而,人的机体中,一旦癌细胞滋长蔓延,免疫细胞与其长期殊死搏斗,到癌症晚期时已经“有心杀敌,无力回天”或者“丢盔弃甲,分崩离析”了。

“唯有重塑免疫细胞,给机体一个足够强大的外力,才能组织起有效的抗癌战线,逐渐扭转败局,最终克敌制胜……”谈及团队的研究战略,金华君显得神采飞扬。

为实现免疫细胞的高效重塑,金华君和团队成员从各种文献资料中获取灵感,通过缜密的逻辑推理,去粗存精,去劣存优,设计并测试了成千上万种细胞组合,最终雏形初现。

“通过免疫细胞自身生产抗体,把目前国际上最成功的两种癌症免疫疗法—-CAR-T细胞与PD-1抗体集为一体,将免疫细胞塑造成‘特种兵与指挥官’,身先士卒杀敌的同时,唤起患者体内免疫细胞的抗癌激情。”金华君欣喜地说,“通过非病毒载体去改造免疫细胞,功效与国际同行常用的病毒载体相当,成本却不到其十分之一。”

因为一颗初心,他致力成果转化

研究中心部分专利证书

一粒种子,如果不能长参天大树,就会被埋在碎石堆里,或淹没在灌木丛中。

“我们的医学科研,如果不能实现产业化,就可能昙花一现,或被束之高阁,不能造福于人。”金华君深有感触地说。

2013年10月,为了让细胞研究成果,不断优化与取得新突破,并从实验室走出来,惠及更多人,上海细胞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引入社会资本,成立了上海细胞治疗集团,金华君作为共同创始人,任首席技术官兼副总裁。

无论多忙,金华君都坚持每周例会制度,让团队成员分享目前国际生命科学前沿的知识。每当研发人员因自身知识结构问题,设计的项目与理论预期有偏差,金华君会主动找他交流,鼓励并帮助他寻找问题所在,寻求解决之道。

如今,上海细胞治疗集团组建了以博士与硕士为主体、120人以上的研发团队;技术不断更新,申请有120多项发明专利,在关键技术环节形成了专利保护云。大手笔的科研投入与成果,使该集团的综合实力在我国细胞治疗领域名列前茅。特别是钱其军教授牵头申报的“基于修饰型抗体及免疫细胞的精准医学治疗的标准研究”项目,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资助1819万元。

2016年7月,公司提出“白泽计划”。“我们的目标是,在未来十年,通过‘基于精准检测的肿瘤局部复合免疫疗法’及其它治疗方法的联合,让 60%的癌症病人肿瘤消退,60%的中国人能够用得起这个治疗的方法。”金华君说道。

目前,白泽计划已获199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Kary Banks Mullis、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Jack W. Szostak等1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签名支持,受到中央电视台、解放日报等重量级媒体关注。

上海市相关部门对该计划高度重视,嘉定区将围绕上海细胞治疗集团打造一个细胞产业园项目。该项目包括吴孟超联合诺贝尔奖医疗科技创新中心、细胞治疗特色医院、细胞医疗美容中心、细胞储存库、细胞制备中心、医学检验所、医疗大数据等,计划于2018年下半年陆续投入使用。

“一分责任,需要十分担当。”金华君说,“我们是要与生命赛跑,与国际一流水平争先。”临床数据显示,国际目前细胞免疫治疗对晚期实体瘤的平均有效率为0-10%,疾病控制率为10-25%;而该中心的白泽T细胞对晚期实体瘤的平均有效率15-20%,疾病控制率达65%。

“事实上,癌症只是细胞治疗的一个小目标。未来,细胞治疗可以在癌症、自身免疫疾病、复杂感染性疾病、器官移植、抗衰老等方向广泛应用。而我们健康时、年轻时的免疫细胞,多样性丰富、活性高,是细胞治疗成功的根本,但它们是不可再生的。所以,保存好我们身体的免疫细胞,就像留住生命的绿水青山,守住我们健康的金山银山……”金华君坚定地说,眼里满是希望。

多年在外求学与工作,金华君始终不忘故乡情。“目前细胞治疗还是前沿科技,主要在一二线城市布局。”金华君相告,在他和几个朋友的共同努力下,去年底,上海细胞治疗中心衢州分中心在江山成立,“这有助于让家乡人更便捷地了解这方面信息,为提高健康水平提供一种新的选择。”